查看原文
其他

唐代的科举试题和选拔的人才是这样的,你试试看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19-04-14

 

 大唐是诗的时代,诗歌标志着大唐社会的高雅不俗和恢弘气度。但是,写诗仅是大唐官员们修身养性的主要方式,而非科举的核心内容。

 今天的很多“专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知,一直在传播“唐代以诗赋取士”的谬论,误导大众,以至于今人以为,只要会写诗作文,便可金榜题名,在唐朝做官。

  在《原创 真实的唐代科举----颠覆某些“专家”的高论》中,我们说过,唐代的科举,无论哪一科,都是在考试该记该背的基本功,获得通过后,再考察考生们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经、进士之类,实际能力的考察,就是考“时务策”了。

 其实,明清的进士考试,也是如此。所谓明清“以八股文取士”,纯属恶意毁谤中国科举,以讹传讹。

 所谓“八股文”,就是在回答实务策时,必须采用的固定文体。按照当今的说法,所谓“八股文”,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考题,按照规定的起承转合的逻辑落线,完成一篇论证严密、逻辑性强的论文死读书、逻辑思维能力差的人,绝对写不好八股文;反之亦然。当今的大学生,如果好好学习、体会一下八股文,论文写作水平一定会快速提高。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答“时务策”,才是最关键、难度最大的考试内容。唐代,便是如此。

在《全唐文》卷二二二中,收录了唐玄宗宰相张说出的几道策论题。《试洛州进士策问四道》,是洛州选拔参加全国进士科统考考生时,张说所出的四道“时务策”考题。这是第一道题:

问: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筹画,兹理何从?

大意是:打仗必然会死人,杀人绝不是好事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最近边境多事,朝廷正在讨论征伐之事。如果能通过外交努力,实现罢战息兵,那是最好的。对此,你有什么好建议?

这道题,考的是军事加外交的问题,而且是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翻一翻《全唐文》就能发现,策论考题内容,涉及具体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都是十分具体而现实的问题,要考生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

 仅能背诵儒家经典、只会写诗作赋的人,想进士及第?门都没有。

 我们再看军事科的考题。

《兵部试将门子弟策问三道》,是兵部招考部队武官的三道“时务策”考题,考生均为将门子弟。第一道题是这样的:

问:《礼》、《乐》、《诗》、《书》,将之本也;德刑政事,战之资也。自营州东覆,赵郡南侵,践更塞下,望猎尘而股战;拥麾陇上,闻虚弦而心死。中兴皇历,大讲戎机,悬金待赏,筑坛思拜。吾子才标美箭,门袭良弓,军法盈怀,兵规指掌,未知献何道使人兴义?进何政使人知礼?施何方使人向信?行何术使人有勇?择前王之令典,合今日之权宜,助武成于七德,翼威加于四海。又闻乎兵以正合,战以奇胜,然则守信非乎尚诈,成列异乎鼓儳,去就之宜,伫详厥旨。

《礼》、《乐》、《诗》、《书》,是治军之本;道德刑罚并用,是战场取胜的必备手段。前不久,军队在营州打了败仗,至今士气不振。现在,朝廷决心重振军威,渴求良将。你们都是将门子弟,善于刀枪剑戟,熟知兵法军纪,你们打算如何恢复士气?请你们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现状,充分陈述大唐将士威加四海的方略。

这道题,考的是军事战略和思想政治工作问题,非文武兼备,是无法下笔的。可见,要强通过考试,获取军官资格,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大名鼎鼎的李光弼,就是通过该科考试,而成长起来的。据颜真卿撰写的《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都督河南淮南淮西荆南山南东道五节度行营事东都留守上柱国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

未冠,以将门子工于骑射,能读《左氏春秋》,兼该太史公、班固之学,开元中起家左卫左郎将。

李光弼的父亲是大唐名将李楷洛。李光弼不仅善骑射,而且精通历史,擅长《左氏春秋》、《史记》、《汉书》,因此,一进入军队,便任军官,为左卫左郎将。

大唐军队为什么战斗力强?首要的,是将领们有文化,不仅武功好,精通兵法,而且熟知《礼》、《乐》、《诗》、《书》

 再看制科的考题。

 元稹官至宰相,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最亲密的终身好友。在《全唐文》卷六五二中,收录了元稹参加制科“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的考题和他的“应试作文”。考题是:

    问曰:朕观古之王者,受命君人,兢兢业业,……我国家光宅四海,年将二百,十圣宏化,……自祸阶漏坏,兵宿中原,生人困竭,耗其大半。农战非古,衣食罕储,念兹疲氓,未遂富庶。督耕植之业,而人无恋本之心;峻榷酤之科,而下有重敛之困。举何方而可以复其盛?用何道而可以济其艰?既往之失,何者宜惩?将来之虞,何者当戒?……

大意是,自安史之乱以来,中原地区,战争连绵,百姓逃散,国库空虚。目前,政府陷入极度困境之中。要求百姓务农吧,大家不安心在家乡居住生产;加增商税吧,人们又说税赋过重。你有什么好招重振大唐雄风?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过去到底犯了那些错误,该如何修正?今后又该注意哪些问题?

这,就更难了!当今的大学,专业越分越细,知识面越学越窄。我不知道,这道题的内容,涉及当今的多少个专业?涉及多少个“一级学科”?不具备横跨三个以上的社科类“一级学科”的能力,想答题,门都没有!

面对这三道题,本人老实承认:答不出来。

很希望某些牛哄哄的“公知”来穿越一下,试一试自己的才学文章,是否够格给大唐的精英们提鞋子。

        古代的教育与人才选拔,是按照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的。
  进士科、明经科,就是实施的通才教育、选拔。只要受到相应的良好教育,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基本具备上马治军、下面治民的能力。今天的荆州刺史,明天调任将作大匠,指挥治理黄河;后天调任少府监,管理武器装备制造。昨天的财政部长(户部尚书),今天正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明天可能会任职地方长官。职务变动后,他们都能很快进入角色。

  每到中秋节,大家都会记起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是,你能想象吗?他曾运筹于帷幄之中,指挥数十万大军,在二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多路并进,紧密配合,千里征战,成功平定突厥叛乱。张九龄是进士科状元出身,当过宰相。在《全唐文》中,有好多篇他起草的大气磅礴的作战命令。
  你一定知道韩愈,但是,你未必了解韩愈。

    “唐宋八大家”、“诗人”、“哲学家”、“大儒”、“教育家”等等头衔,都只是韩愈的业余身份。

    韩愈的第一身份,是唐代的一名官员。《新唐书·韩愈传》告诉我们,韩愈一辈子,先后担任过二十多个职务,涉及到了各个领域:
  在学术和教育方面,从大学老师,干到了大学校长、教育部长;
  在政治方面,干过纪检官员,当过县、州、首都的一把手,还做过皇帝的秘书(中书舍人);
  经济方面,当过国家审计署署长(比部郎中);
  在法律方面,从地方法官干到了中央政法委书记(统管公检法司的刑部侍郎);
  在军事方面,当过参谋、参谋长、国防部长(兵部侍郎)。这个特别值得一提,他在给平叛总指挥裴度担任参谋长时,立下不小的战功。
  在人事方面,当过中组部部长(吏部侍郎)。
  古代的官员,远没有当今官员滋润,他们既没有这么多的秘书、助手,也没有什么智库,许多事情都得亲历亲为,没有真才实学,一天也混不下去。

    很希望某些牛哄哄的“公知”来穿越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够格给韩愈提鞋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